闽南师范大学坐落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、国家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、中国“田园都市、生态之城”漳州市,是福建省属重点建设高校、福建省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。目前,学校正以“建设新闽师”为主题主线,朝着“特色鲜明、多学科融合发展的高水平师范大学”的奋斗目标阔步迈进。学校现有北江滨校区和圆山校区两个校区,分别地处九龙江畔、圆山麓下,校园风景优美,四季如春。教育科学学院位于主校区东区,欣赏着凤凰花开、木棉飘絮的柔美和壮丽;见证着莘莘学子负笈求学来、傲然追梦去,年年岁岁。
教育科学学院前身为2001年设立的漳州师范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系。多年来,学院坚持“立足师范、面向社会、强化创新、注重应用”的办学理念,秉持“正心明德”的院训,坚持立足漳州,面向福建,辐射全国,动态响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、基础教育改革和教师队伍建设最新需求,着力培养师德素养好、专业基础宽、创新意识强、实践应用面广、社会责任感强的实践创新型卓越教师队伍。
Ø 学科建设
学院拥有心理学一级学科硕士点(含基础心理学、发展与教育心理学、应用心理学、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等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)、课程与教学论二级学科硕士点(含课程教学理论、课程改革与教师发展、高等学校课程与教学等研究方向)、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点(含现代教育技术、小学教育、学前教育、心理健康教育、教育管理等学科领域)和应用心理专业硕士学位点(含临床与咨询、发展与教育、组织与管理等学科领域)。
拥有福建省高原学科建设学科(教育学)、福建省重点学科(心理学),福建省高等学校应用型学科(心理学),校级重点学科(课程与教学论)。在区域农村教师发展、家庭成长教育、留守儿童关爱教育、自闭症诊治与教育等学科领域形成了自身的特色。
Ø 师资队伍
学院师资力量雄厚、结构合理,拥有一批锐意创新、学术造诣深厚的专家学者。全院教职工83人,专任教师66人,其中教授13人,副教授22人,副研究员1人,获博士学位31人,在读博士5人,硕士生导师39人,双师型教师33人。
在重点人才方面,现有“闽江学者”讲座教授3人,国家特约督学1人,福建省第十三届省政府特约督学1人,全国教育硕士优秀教师1人,全国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网评专家1人,福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人,福建省优秀教师1人,福建省“青年五四奖章”获得者1人,福建省优秀人才1人,福建省高校杰出青年科研人才培育计划(社科类)入选者2人、全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学成果奖获得者5人。
Ø 专业建设
学院下设教育技术学系、初等教育系、心理学系、学前教育系等4个系,开设教育技术学、小学教育、心理学、学前教育等4个师范类本科专业。其中,小学教育专业为学校首个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认证(二级);心理学获批福建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,是学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单位。目前有福建省精品课程3门,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,进入省级精品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培育名单课程1门,福建省一流本科课程建设1门,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“设计之星”1名。2015年以来获批5项省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。
拥有福建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(心理学实验中心),福建省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基地,省级研究生创新教育基地,市级教学实践基地,建立了50余个稳定的校外见习、实训、实习基地,能满足研究生、本科生实践教学需要。
学院办学特色明显,教学成果突出,获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、全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成果奖二等奖1项、福建省教学成果奖(基础教育)特等奖1项,福建省教学成果奖(基础教育)一等奖1项、福建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。
近三年来,指导学生获首届全国心理辅导课竞赛二等奖1项;在福建省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中,先后获得小学语文、小学数学、学前教育一等奖等众多奖项;福建省首届心理学研究生心理健康服务专业技能大赛一等奖1项、二等奖6项等;第四届福建省“互联网+”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1项,第五届福建省“互联网+”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银奖1项,福建首届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铜奖1项,福建省大学生“创业之星”称号1人。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10项、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16项;获得福建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3次。
Ø 科学研究
拥有福建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(区域农村教师发展协同创新中心)、福建省重点实验室(应用认知与人格重点实验室)、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(应用认知与人格心理重点实验室),校级科研创新平台(应用心理学研究所),校级创新团队(自闭症心理诊治与教育创新团队),设置有应用心理学研究所、教育科学研究所、家庭成长教育研究院、教育督导研究院等多个校级研究机构。
近5年来,学院获得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重点项目1项,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项,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7项,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近14项,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,纵向科研经费180余万。主持各级各类横向课题近20项,国家发明专利8项。获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项。教师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,其中,CSSCI文章30余篇,SCI和SSCI文章10多篇。出版学术专著10多部。
Ø 学术交流
我院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,学科队伍积极参与高级别的学术会议,走出去、请进来,通过学术交流与合作,扩大学院、学科的影响。
心理学学科主要成员参加了国际心理学大会、世界心理治疗大会、国际幽默大会、中国国际眼动大会、历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以及中国心理学会各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。承办了中国心理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、人格心理学专业委员会2007年、2019年学术年会,两岸行动研究研讨会。教育学学科队伍参加了Annual Meeting of American Education、OMEP Asia Pacific Regional Conference 2017、全球教师教育峰会、海峡两岸教师教育高端论坛、研究生教育学国际会议、历届全国课程论和教学论学术年会,主办了两届两岸乡村教育与行动研究研讨会。
积极与全国学术界建立联系,这方热土迎来了西南大学资深教授黄希庭教授,台湾大学黄光国教授,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教授等心理学学科、教育学学科的名流硕彦,每年都有50多位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校开设学术讲座,开展学科交流。
Ø 对外交流
学院实行开放式办学模式,积极拓展与国外及港、澳、台湾地区高校与研究机构的合作与交流,近几年来,学院与台湾辅仁大学进行长期学术交流,并与台湾铭传大学、屏东大学、东华大学、世新大学、台东大学、屏东教育学院、稻江科技暨管理学院等高校保持着良好、稳定的校际交流关系,并安排学生分别赴各高校进行短期研修交流,学院教师赴国外和港台等地参加国际会议或作访问学习日益频繁。
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,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培养、科学研究、社会服务、文化传承与创新等四大职能,全面加强内涵建设,提升办学质量,谋求科学发展,努力培养有理想信念、有道德情操、有扎实学识、有仁爱之心的“四有”好老师,响应国家需求,培养实践创新型卓越教师队伍,继续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。